《自然》
解析燕麦基因加速人类对健康谷物的理解
瑞典隆德大学Nick Sirijovski和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Manuel Spannagl团队对马赛克燕麦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人们对特殊健康谷类作物的见解。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
研究人员解析了二倍体和四倍体燕麦祖细胞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研究揭示了燕麦基因组的镶嵌结构,追踪了燕麦多倍化进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基因组重组事件,并阐述了与燕麦基因组结构相关的育种障碍。研究人员对与人类健康和营养有关的基因家族进行了详细分析,这提供了无麸质饮食中燕麦安全的证据,还通过测序对与用水效率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描绘。
燕麦属基因组资源将有助于对其他谷物基因组的知识利用,提高对基本燕麦生物学的理解,并加速基因组学辅助育种和数量性状研究的再分析。
研究人员表示,栽培燕麦是一种异源六倍体物种,一般认为在3000多年前被驯化。燕麦具有低碳、持续的健康益处以及替代动物性食品的潜力。然而,缺乏完整注释的参考基因组阻碍了对其复杂进化历史和功能基因动力学进行解卷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732-y
淋巴管转分化可产生专门血管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Karina Yaniv、Rudra N. Das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淋巴管转分化可产生专门的血管。相关论文5月2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臀鳍的循环成像和系谱追踪,从早期发育到成年,发现了一种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的转分化形成专门血管的机制。此外,研究人员证明了从淋巴与血液内皮细胞(EC)衍生出的臀鳍血管在成年生物体中的功能差异,揭示了细胞本体和功能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来描述了转分化过程中涉及的不同细胞群和过渡状态。
结果表明,与正常发育相似,在臀鳍再生过程中,血管从淋巴管中重新衍生出来,表明成年鱼的LEC保留了生成血液EC的效力和可塑性。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强调了通过LEC转分化形成血管的先天机制,并为EC的细胞个体发生和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体内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766-2
《自然—化学》
一种自主振荡的超分子自复制子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自主振荡的超分子自复制子。相关研究成果5月26日发表于《自然—化学》。
化学研究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开发模拟生物学的合成系统,例如最小生命形式的自我组装、自我复制模型。在复杂的生物网络中经常观察到振荡,但振荡的、自我复制的物种尚不清楚,如何控制自治的超分子级振荡系统也尚未建立。
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群自组装的自我复制子是如何自主振荡的,从而使简单的胶束物种在时间上反复出现和消失。分子和超分子事件的相互作用是观察振荡的关键:腔室的重复形成和消失与分子级物种形成和分解的反应网络有关。该系统在不同长度尺度上的动态行为为大规模运输提供了机会,正如研究人员通过可逆染料吸收所证明的那样。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发现将激发新的仿生系统,并可能解锁纳米技术系统,如(超分子)泵,其中隔室的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控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 10.1038/s41557-022-00949-6
基因组论文小柯上一篇 《花儿与少年》第四季定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