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被点名了。
据“健康中国”7月7日消息,近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其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医生上网普及医疗健康常识、开展在线问诊,本是好事。但从现实来看,当前医疗科普领域的“网红医生”质量的确参差不齐:有的传播伪科普,迎合并加剧“健康焦虑”;有的通过虚假宣传带货;还有的则专为线下问诊引流……这些乱象归结到一点,就像网友调侃的:“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如不久前就有媒体报道,有自称某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大力推荐一款治疗肝病的特效药,但记者询问得知,所谓特效药就是调配的普通中药;还有账号宣称“公立三甲医院专家”“在线一对一咨询”,实际上只是把患者引流到线下的社区医院问诊,让医生“诊个脉、看个舌”,就开出了数千元的药品……
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医生职业伦理,也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其带来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既误导公众、伤及健康,也有损医疗行业的形象和公信力,从而进一步放大医患矛盾。因此,对这类现象,不能放纵。
事实上,类似现象近年来已多次被曝光,相关部门和平台也一直在加强监测和处置,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网红医生”依然大行其道。这提醒现有的治理举措离预期目标还有明显距离,需要及时强化和完善。
比如,平台上的“网红医生”乱象不完全是线上的问题,而是需要线上线下同步整治。像一些为线下问诊引流的行为,对应的或正是“问题医疗机构”;还有“网红医生”推销的药品,可能本就可疑,其伴随的是一些药物制造、销售的乱象。
同时,对于医生参与线上问诊、带货,医疗机构也要做好必要的前置规范,而不能任由其打着医疗机构的旗号为“伪科普”与带货背书。
就线上管理而言,平台该守土有责。针对医疗类短视频的专业性,建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健全的监督机制,防止浑水摸鱼,非常必要。有专业人士就建议,对在平台认证的医生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审核,还应进行实质上的认证,以严格压缩非医生、假冒医生直播带货的空间。
而在直播过程中,也要持续提升监管专业性,通过关键词、敏感字,包括AI技术进行筛查,对于违规行为加以及时限流或规制。此外,也可以鼓励网友监督举报,对一些反映问题较多的账号,视情况及时纳入“黑名单”。
医疗科普形式可以创新,医生也可以成为网红,但绝不能将医疗科普当作带货、引流的流量密码,更不能做了“网红”就舍弃医生职业伦理。毕竟,“网红医生”,首先该是“医生”。
撰稿 / 羽木(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新京报“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